16627260111

红旗渠精神永不过时

时间:2023-08-14 浏览:575次

5b02864d54567

红旗渠工程中,干部始终冲锋在前。图为县委书记杨贵(前一)带领修渠大军上工。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河南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中 央党史研究室出版的《党史》二卷将红旗渠精神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或许人们亲眼目睹红旗渠在太行山腰劈山成渠的英姿,亲自踏勘红旗渠经过的涵洞,看看几十万林县人民是怎样用一双双粗糙的手和非常简陋的工具建造这一人工天河,就可以理解红旗渠精神为何永远不会过时了。

自力更生:

55万人民55万双手自力更生啥都有

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的自然环境确实艰苦。地形的限 制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连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条件的水源都极为稀缺。

处于太行山区的林县,县域绝大部分地方都干旱缺水,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据史料记载,从1442年到1943年,500年间就有100多个年份出现大的旱灾,其中大旱绝收30多次。据统计,在红旗渠修建之前,全县550个行政村中,就有307个村人畜吃水困难。其中需要跑2.5至5公里取水的有181个村,需要跑5至10公里取水的有114个村,需要跑10至20公里取水的有2个村。

广大群众备受干旱缺水折磨,即使闺女找婆家,也要找个有水的地方,免得过于受缺水之苦。当地确实出现过这样的悲剧:新媳妇不小心碰倒了公公辛辛苦苦走几十里山路挑来的水,被婆婆数落一番之后自寻短见。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咱林县,真苦寒,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得粮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

作为红旗渠主要决策者的林县县委第 一书记杨贵,深知劈山修渠的艰巨和复杂。作出引浊漳河水入林县的决策,他需要比其他人承担更大的压力。杨贵在儿时就听他奶奶讲过邻村的王爷爷在民 国初年修渠失败的悲惨故事。王爷爷所在的龙卧村村后有股山泉,龙卧村的老百姓世世代代靠打这股泉水耕种山前旱地,生活艰辛。王爷爷眼瞅着山后有水却浇不了山前田地,就提出一个大胆设想,建议修条小渠把山后的泉水引到山前浇地。乡亲们举荐他当头,于是他组织各家各户出钱出力修渠,整整修了一年,渠是修成了,可是由于测量得不准确,水却到不了山前,一时怨声四起。他悔恨交加,觉得无颜面对父老乡亲,一气之下上吊了。发动修渠本来是要做好事,却弄得自己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杨贵的奶奶经常给杨贵讲这个故事。引漳入林总干渠70多公里,渠线又都在悬崖峭壁上,会不会重蹈王爷爷当年修渠的覆辙?万一渠道修好了却引不来漳河水,他杨贵就会成为林县人民的千古罪人。思及于此,能无惧乎?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当然是正常反应。但林县50多万父老乡亲的殷切期望促使杨贵把个人得失抛诸脑后。

坚持自力更生还要做到不畏人言,尤其是在面对各种非议时能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在红旗渠修建之初,由于林县人民之前祖祖辈辈没人干过这么大的工程,有些群众不相信建渠能够成功,有人说“工程艰巨任务大,一个林县难修成”,有人说“经济困难没技术,光靠群众可不中”,有人说“出力花钱是枉然,不如趁早把摊散”,有人说“县委背着干粮送远屎,屙了也肥不了林县田”。一些心存偏见的人甚至 上纲上线说引漳入林工程是“秦始皇修长城”,是“隋炀帝开运河”,各种流言蜚语不一而足。

以杨贵为班长的林县县委需要承受巨大的舆 论压力,民工的修渠情绪也受到了影响。特别是1960年6月12日上午,城关公社槐树池村的民工正在谷堆寺下紧张施工,崖头上一块巨石突然坍塌滚下山崖砸向人群,造成9人当场牺牲,3人重伤。事故发生后,上上下下都有人指责“杨贵不管群众死活”“红旗渠是死人渠”。

是继续修还是半途而废,这是一个节骨眼。杨贵坚信:“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了林县人民的根本利益,红旗渠决不能半途而废!”为了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县委开展水利大讨论,使得大家认识到,要想改变林县的贫困面貌,根本措施就是大修水利。大家都说:“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

此后红旗渠的修建还遇到一道道险阻难关,好在林县的干部群众都能够咬紧牙关不惧人言,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艰苦创业:

为了实现水利化,再苦再累心也甘

红旗渠是在1960年2月动工的,当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虽然林县此前也修过一些水库,但对于红旗渠这么大的工程,就显得“三无一少”了:一无技术,二无经验,三无材料,经济物资又短少。不但资金缺乏,物资缺乏,甚至连钢钎、镐头、抬筐、抬杠等简单工具也很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工地党委提出了勤俭建渠、艰苦创业的方针:“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

万事开头难。从2月11日起,全县15个公社3万余民工,翻山越岭,在140华里长的战线上向穷山恶水开战。山西境内的工程十分艰巨,整条渠线完全处在悬崖陡壁之上。民工们开始不懂怎样拴绳下山,各个单位就组织突击队,每天练习爬大绳。手磨破了,就用布包上继续学,学会以后,就整天腰拴绳索,悬在半空,打锤打钎,装药放炮,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更别说什么恐高症了。

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洞口在金鸡岭下狼牙山悬崖绝壁上,狼牙山全部是绛紫色石英砂石,坚硬如钢,要凿通长616米、宽6.2米、高5米、纵坡1/1500的青年洞,没有大型施工机械,真是难上加难。横水公社300余名青年,勇挑重担,担当起了钻挖青年洞的艰巨任务。他们在岩石上挥毫泼墨:“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修渠意志坚,为了实现水利化,再苦再累心也甘!”他们乐观豪迈地提出:“石头硬没有我们的决心硬,就是铁山也要挖个窟窿!”他们苦干加巧干,发明了“主攻三角炮”等方法,提高了钻洞速度,日进度由原来的0.3米提高到2米以上。在生活困难的时期,他们提出:“修自己的渠,流自己的汗,不能靠天靠神仙,渡过困难就是胜利。”靠着17个月坚忍不拔的蚂蚁啃骨头式的苦干硬干,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凿通了青年洞。

为了节省资金,红旗渠工地从上到下开展了高工效运动。县里要求修渠人员无论钢钎炸药还是抬筐石灰,能节约都要尽量节约,要做到花小钱办大事。一开始有人不以为然:“你们既想吃烂肉,又想省柴火,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杨贵寸步不让:“请同志们好好想想,我们要吃烂肉,就大浪费烧柴,那样谁都可以把肉煮烂,何必再贯彻节约呢?我看还是要坚持‘既得吃烂肉,又得省柴火’的要求吧。”

于是县委发动群众精打细算,一个钱要当好几个钱用,工地出现了很多“以土代洋,废物利用”的勤俭办水利现象。例如抬土石没有筐子,人们就上山割荆条或者买荆条自己编抬筐;抬筐坏了自己修补,有的还把坏掉的抬筐泡到水里,泡软以后把长条拆下来再编新筐;有的抬筐拴了一次又一次,实在不能用了,才拿去烧石灰。为了节约资金,还做到一物多用,废物利用:抬杠坏了改为洋镐把,洋镐把坏了改为锤把,锤把坏了改为镢寨,镢寨磨得不能用了,也要当柴烧石灰。用完的炸药箱子还要把钉子起下来,用来钉制其他工具,箱板要做成灰斗、车厢、水桶等许多用具。

据不完全统计,红旗渠总干渠和三条干渠共长172.1公里,各种建筑物722个,总投资为4236.9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款仅仅868.98万元,大部分都是靠林县人民精打细算自行解决。比如劈山开渠需要大量炸药,林县各生产队便多积有机肥,把节省下来的化肥硝酸铵配上锯末、干牛粪、煤面碾碎制成炸药;当时买1公斤炸药需要1.6元,而自制炸药每公斤才0.45元;修红旗渠共使用炸药2740吨,林县人民自己就制造了1215吨。在施工中,他们还设计了空心渡槽、双孔隧洞,发明了空中运输线、土罐车、土吊车、土铁轨,创造了明窑烧石灰、自制炸药、大炮爆破等施工方法,不仅提高了工效,保证了工程质量,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林县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与修渠民工打成一片。为了帮助民工解决修渠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工效,加快工程进度,在工地的各级干部经常和民工顶班参加劳动,不少干部参加修渠后的收获是:“晒黑了脸皮,炼红了思想,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解决了问题,推动了工程,团结了民工,保证了质量。”

团结协作:

林县有什么困难一定要支持

人们常说“人多力量大”,但人多并不天然意味着力量大,如果不能团结协作,也可能变成人多嘴杂。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将各个分散的力量变成一股强大的集体力量,完成许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人间奇迹。红旗渠的成功就典型地体现了团结协作精神。

首先是省与省之间的协作。虽然当年华北的水资源不像今天这么紧张,但要跨省调水,没有河南、山西两省的支持肯定是做不到的。1960年1月27日,正是农历除夕,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省委秘书长戴苏理联名向山西省委第 一书记陶鲁笳等人写信,希望山西省委能够对林县从平顺县调水修渠予以支持。2月1日,农历正月初五,陶鲁笳召集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王谦、副省长刘开基等专题研究林县从山西境内引漳河水的问题,同意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并及时与晋东南地委、平顺县委联系,指示他们协助林县选择引漳入林工程引水地点。

改革开放后,陶鲁笳与杨贵谈起当年山西省委研究引漳入林工程时,感慨地说:“战争年代,我在林县工作过,知道林县缺水的苦难。我以为你杨贵引漳入林,也不过是修条小渠解决吃水,没想到你竟然修了那么大一条人造天河,被周总理称为新中国的奇迹!你为林县人民办了件大好事。我曾给晋东南地委的同志说要支持红旗渠,平顺县委领导来省里开会,我也给他们说,林县有什么困难一定要支持。”

其次是兄弟地区和兄弟单位的支援,这对林县人民也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刚开始修渠的时候没有住地,山西省平顺县沿渠大队的干部、群众腾出了200多间房子给林县修渠民工住,没有家具,他们借给林县修渠民工使,没有木材,他们帮助林县修渠民工找,对待修渠民工像一家人一样。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洛阳矿山机械厂、安阳钢铁公司、安阳市委、白壁棉场、中国人民解放军9890部队等都对林县给予很大的支持。另外,中 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给红旗渠拍摄电影,各地人员前往参观,都对民工修渠产生很大的鼓舞。

再次是林县各公社各生产队的团结协作。修渠之初,县委对施工难度估计不足,采取全线开工、全员上阵、一字摆开的办法,结果战线拉得太长,领导起来不方便,容易影响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随后县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段段突击的方法,修一段就通一段水,再修一段就再通一段水,一段一段接力,从山西修到林县,再修到县里各公社,这样就可以完成一段,通水一段,收益一段。

这样在组织协作方面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前方后方协调问题,二是前方组织指挥问题。针对第 一个问题,县委强调,引漳入林工程是林县全党全民的重要大事,各部门、各单位、各行业都要拿出更大的力量支持,不论抽人调物资,均不得有本位主义,一定要做到前方有求,后方必应,前后方互相勉励,共同前进。对于第二个问题,则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管理民主化。陆续到工地的民工达35100人,总指挥部将民工根据各自所在的生产大队编为113个营,320个连,各大队支书、队长任连长,连长以下组织生产小组。整个工程又分为上、中、下三个协作区,总指挥部干部也分为三片分工包干,分指挥部包连、包生产组,对钻洞和较大型建筑物,确定一到三个坚强有力的干部专职负责,层层加强了领导。

修渠工地上,段与段、营与营、连与连之间还互相比赛,共涌现出98个标兵连,233个董存瑞标兵班,117个李改云突击队,2472个模范人物,成为完成艰巨任务的骨干力量。

无私奉献:

81位优 秀儿女为了修渠而牺牲

红旗渠引来的河水无私地哺育着林县人民,而红旗渠得以修成也正是广大林县干部群众无私奉献的产物。修渠工地上先后涌现出了舍己救人的共 产党员李改云、把一生奉献给水利事业的林县水利局技术人员吴祖太、带头实干的五好连长石文祝、艰苦奋斗的五好施工员路银、除险英雄任羊成、长期坚持在工地奋战的五好民工郑文锁等无私奉献的先 进典型。在红旗渠工程建设中,林县有81位优 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25岁以下的28人,年龄小的年仅17岁。

共 产党员李改云是引漳入林工地涌现出的第 一位舍己救人的英雄,当时她担任姚村分指挥部第 一营妇女营长和井弯大队妇女连长。1960年2月18日上午,她在平顺县东庄村南的半山崖工地检查施工情况时,忽然发现前边崖壁有碎石滚落,而崖下还有几十名民工正在施工,李改云急忙呼喊:“崖石要塌了,快躲开!快躲开!”民工们急忙躲闪,但一个16岁的女青年却被惊呆了,眼看女青年就要被落石砸到,李改云急忙冲上去将她推开,自己却被碎土乱石砸伤,造成右腿粉碎性骨折。

林县水利局技术人员吴祖太被誉为红旗渠的总设计师。为了尽快绘制出红旗渠施工蓝图,他翻山越岭,实地勘测,精心设计,呕心沥血,终于在短时间内拿出第 一本蓝图《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他全身心投入到工程设计中,根据施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修改设计细节,使得渠道设计更加符合实际。1960年3月28日下午,他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为了避免出现施工人员伤亡,便主动与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李茂德深入洞内察看险情,不幸洞顶坍塌。吴祖太牺牲时年仅27岁。

在红旗渠施工过程中,要放许多山炮炸开山石,经常有松散的石头被震落下来,给在崖下修渠的民工带来很多危险。为保证施工安全,总指挥部决定成立除险队,任羊成第 一个报名,被推选为除险队队长。他整天带领队员们腰系大绳,挂在悬崖,凌空除险,但他自己却随时都可能跌落丧命。一次,他在除险时不慎掉在圪针丛里,脊背上扎满了尖尖的枣刺儿,但他忍着疼痛挣扎着又爬上山崖,继续坚持除险。当晚,房东老大娘和儿媳妇给他挑刺,连续挑了一个钟头,圪针挑了一手窝,他一句疼也没喊。又一次,在虎口崖除险,不巧顶上一块石头掉下来恰好砸在他的嘴上,顿时砸掉他三颗牙齿,鲜血顺着嘴角流下来。他拔掉牙齿,忍痛坚持到完成任务,才从崖上下来。第二天,他怕领导要他休息不让他参加劳动,便不让领导知道,戴着口罩,背上大绳又上山继续除险。

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在采访任羊成时写道:“我问他身上是否还有绳索勒的伤痕?他说,还有。他脱下上衣,果然露出了一圈厚厚的老茧,像一条赤褐色的带子缠在腰际。我用手轻轻地抚摸着那条伤痕,实在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里早已充满了泪水。我紧紧握住他的手,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还用说什么呢?那一圈老茧,已经说明,为了红旗渠,他忍受了多大的痛苦,做出了多大的奉献……这就是红旗渠精神!这就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有金是林县的副县长,红旗渠鹦鹉崖大会战时,县委派他到工地指挥,他勇挑重担,胜利完成施工任务。1961年10月,他接任红旗渠总指挥部指挥长。这时正是困难的时期,红旗渠建设资金十分紧缺,民工生活口粮标准很低,为鼓舞民工的斗志,他与民工同甘苦,同劳动,一同吃野菜,一同抡锤打钎,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曾几次跳进冰冷的水里,带头挖石出碴,一年在红旗渠工地上要劳动100多天。他对施工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如果发现谁弄虚作假,偷工减料,就当场给予严肃批评,坚决要求返工。他多次在工地召开现场会,告诫大家:“我们现在干的是祖祖辈辈的千秋大业,即使我们以后过世了,我们的子孙还要吃水浇地,必须提高工程质量,绝不能让他们受二茬罪。”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以上几个典型人物,不过是广大无私奉献的林县人民的一个缩影。


培训动态

为全国各地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大中院校提供红旗渠精神教育培训、理想信念教育及红色培训

咨询热线:16627260111(李老师)

地址:林州市长安中路与兴林路交叉口路北

 豫ICP备202300348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58102000364

微信扫一扫

关闭